11月26日,我校体育教研部成功举办第二期“北外运动与健康讲堂”,本期讲座特邀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博士生导师宋湘勤副教授主讲,讲座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处方师、体育教研部教师潘红静主持。

宋湘勤是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并在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担任心理学专业教师及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她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春田学院心理系进行交流,研究领域涉及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咨询与辅导。在本次讲座中,宋湘勤结合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讲座伊始,宋湘勤通过动物实验揭示了抑郁症对活动度和运动强度的影响,指出小老鼠在抑郁状态下的行为变化与人类抑郁症患者有着相似之处。随后,她介绍了通过跑步成功摆脱抑郁症的真实案例,如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和欧阳靖,他们的经历激励着在场师生认识到运动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解读心理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时,宋湘勤强调,心理健康是个体在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的最佳状态,并非绝对完美。她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学习兴趣、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并提醒在场师生要关注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防控。她指出,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焦虑,改善情绪,提高自信心,还能影响运动的效率和耐力。她特别推荐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如跑步、游泳、自行车和弹力带训练等,对治疗抑郁症有显著效果。
此外,宋湘勤还强调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积极影响。她提到,运动不仅能提升自尊和认知表现,还能促进社交能力,缓解孤独感,增强社交技能。在信息化环境下,体育运动更是成为拓宽社交圈、促进个体间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宋湘勤分享了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五大影响机制,并强调了正确认知并执行体育锻炼计划的重要性。她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3次、每次半小时的体育锻炼,并长期执行以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抗压能力。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们对于运动与心理健康相互关联的认知,还传授了切实可行的运动指南与心理调节策略,使师生们深刻体会到运动在维护并提升心理健康方面不可或缺的价值。